十五五属于中国经济社会各方面发展的转折期,五年的时间,中国将完成产业结构的优化,产业迭代升级,城市建设和服务供给将会逐渐完善,政府会充分撬动政策优势,放大政策效益,在人口、土地、金融、产业等领域释放大量的政策空间,驱动中国经济社会变革性发展。十五五以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将会发生质的变化,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:
一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发生变化。十五五以后,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从投资、消费、出口变成了科技、消费、出口,其中消费也产生了结构性的变化,出口结构和市场、产品、模式也发生了质的变化。十五五以前,我们国家的基础设施、房地产、产业园区建设等作为拉动固定资产投资的头驾马车,在2025年以后不再具有拉动意义,因为大规模建设时期已经过去,正在由规模化建设阶段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升维。消费作为中国经济拉动的第二马车,也出现了疲软,但是目前的消费结构和场景不足以满足当下人的消费需求和审美,消费市场更加细分多元。随着科技新质生产力的提升和科技增长空间的释放,科技人才的赋能,科技逐渐成为拉动经济的主要动力,成为我国产业迭代升级的主要动力源,将极大拉动产业升级提质。
二是城市发展战略逻辑变化。我国城市发展由城镇化到城市化,由重工业城市到消费中心城市,由规模化建设阶段到高质量发展阶段。十五五以后,将重新探索城市高质量发展阶段中的工作任务,由大规模建设到微更新,由建设为主到服务为主,由城市群战略到城市内涵式发展战略,充分挖掘城市特色,打造特色化城市,加强城市公共服务供给和人性化服务,做到有情怀、有人文能留得住人才的城市。
三是经济社会发展各项考核指标体系重构。随着新质生产力的发展,数字基础设施建设,产业迭代升级,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布局,全民各项素质等的提升,十五五以后,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各项指标将发生变化,需要增加数字经济领域、新质生产力、绿色经济、非遗文化等指标,还要在细分行业的统计口径进行细分调整。教育、医疗、养老、就业等指标体系也要进行精细化的分类考核。消费、科技领域的指标也要随着科技的进步和消费结构的变化发生变化,更具考核价值和指导价值。
四是产业结构发生质的调整。十五五可以说是我国产业发展的分水岭,产业结构在重构,传统产业阵痛期和淘汰变革期,也有很多传统企业消亡,但是也有很多的科技企业如雨后春笋般茁壮成长。这将是一个节点性的转折期,传统制造业会被替代,人工智能、数字经济、未来医药制造、生物基因、低空经济、纳米制造等产业将快速发展,这些都要以科技技术甚至基础科技研究为基础。十五五以后,我国产业结构将会发生质的变革,科技基础将叠加到装备制造、航空航天、基础设施、农业等传统产业,产业结构比例也不会单纯的以一二三产作为主要的指标标准。
五是消费结构发生变化。消费结构的转变会产生一批新的消费场景、业态和产品,体验性消费和知识性、价值性消费已经逐渐替代传统消费。消费不再是需求推动供给,在十五五初期,也就是2025-2027年,会有很多的消费业态、消费场景在供给端引导消费,会有很多新型的业态出现,体验式、沉浸式、跨界型消费场景和业态会逐渐占据主导位置,IP+文旅的消费场景和业态会逐步崛起,长安十二时辰沉浸式场景体验消费不再一票难求,会有更多的现象级创新消费场景出现。智能未来世界消费场景、非遗体验、研学游学类、农事体验型、影视IP场景化等消费会成为将来的消费热点。
六是公共服务供给会加速完善。十五五以后,城市发展与各界政府会更加重视城市公共服务供给能力,更加重视教育、医疗、养老、生态空间、生活便利性等领域。通过提高教育、医疗资源的供给能力,提升城市留住人才的吸引力。城市更新过程中,会更加重视生态空间,步行、自行车廊道以及消费体验空间之间的互通,加强非遗文化、城市文化的挖掘和构建,充分提升人的居住体验。
七是政策驱动性更强。2025年开始,以资本驱动的城市建设和服务,不再具有强驱动力,主要是空间上的增量有所限制。随着挖掘空间上的质量升级,就要体现政策优势,各部门会针对卡点制定适宜的政策,推动产业、土地、资本的良性循环。通过对教育、医疗、人口、土地等政策的调整和释放,以及对特定人群的政策优化和细化,会撬动一部分消费和城市结构变化。产业园区在产业结构调整和迭代升级的过程中,加快研究对土地、空间、产业支持、科技研发、企业家、金融等领域的政策落地和优化,也会加快园区产业结构化升级。海南、东北、深圳等区域加快研究在自贸、互贸、出海等领域的的政策先行先试,充分用好贸易区、保税等政策优势,加快出台沿边、沿海区域与内陆产业互动相关政策,充分利用政策撬动经济产业提质发展。
八是国际开放属性标签更加亮眼。十五五以后,更多的国外产品应用者会更加宣传和知道“中国制造”。中国的日用品、电子产品、消费品、汽车、新能源汽车、农产品以及其衍生品、中药以及其高附加值产品等都会被全世界所熟知。中国的文旅和非遗,以及中国文化和中国宜居性会成为颠覆性的存在,更多的国际友人会来中国定居和从业,中国的国际开放标签会更加亮眼。除了一线城市和高校要积极吸纳国际人才,二线城市和特色化发展城市,也要加强城市界面升级,加强国际开放相关领域的政策制定和出台,加强国际开放属性建设,例如国际友人落户、就业、消费等的友好型建设,加强国际宜居城市建设。